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承载着敬老崇文、登高赏秋深厚意蕴的传统节日里,福州高级中学的校园内,一场由各学生社团联袂奉献的重阳雅集活动,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唤醒古老习俗的时代活力,奏响了一曲自然科学与传统文化和谐交融的动人乐章。
清颂雅集社
活动伊始,雅集社指导老师黄峥为同学带来《闽都重阳习俗》文化微课。课程中,她如数家珍般地为同学们梳理了福州地区独特且丰富的重阳节俗:从登高于乌山、于山的历史渊源,到品味传统“九重粿”的饮食智慧;从插茱萸、赏菊花的雅致风情,到沉淀在古老街巷里的敬老传统。这堂微课不仅是一幅生动的闽都民俗画卷,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它让同学们从身边的习俗入手,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传统节日浓郁的地方特色与不息的生命力。
此后的活动室内萦绕着静谧而专注的气息。同学们在指导老师徐梅丽的带领下,指尖流转,正精心制作着宋锦摆件。宋锦,因其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而被誉为中国“锦绣之冠”,承载着宋代以来高超的织造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一针一线,穿梭往复,不仅是工艺的体验,更是对宋代典雅文化与工匠精神的直观感悟。同学们在DIY过程中,仿佛与历史对话,触摸着经纬线间绵延的文脉。不少同学表示,要将作品送给家中长辈,将重阳节尊老敬贤、传承文明的内涵,凝结于一方方精美的宋锦摆件之中。
Forest自然社
自然社赵丰老师的科普微课堂《重阳识菊——解码菊科植物的自然智慧》则引领着参与者步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世界。菊花,作为重阳节俗的核心符号之一,自古便被赋予隐逸、高洁、长寿的文化寓意。自然社的同学们并未止步于文学性的赞美,而是从植物学视角拆解其“文化名花” 背后的科学属性。本节课结合重阳赏菊民俗,引出“为何菊花能成为秋日常青的观赏花卉”的核心问题,带领学生探索菊花的植物分类特征、形态结构奥秘及环境适应能力。让传统节日文化与自然科学知识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对植物世界的探索兴趣和对传统民俗的文化认同。
卿砚书法社
墨香氤氲处,是书法社同学们挥毫泼墨的身影。“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一首首承载着重阳思绪与人生感怀的经典诗句,在同学们的笔端流淌而出。或苍劲,或秀润,每一笔划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对节日氛围的艺术渲染。书法艺术本身,即是人文精神与视觉美学的完美结合,此刻,它更成为连接古今重阳情感的桥梁。
闽越攀岩社
力量与勇气,同样是重阳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攀岩社的同学们则在池学楷老师的指导下,以一场充满活力的攀岩展示,直观演绎了“登高”这一重阳核心习俗的现代表达。古人登高祈福,眺望远方,抒发胸臆;今人挑战岩壁,勇攀高峰,锻炼体魄与意志。攀岩社的活动,将传统民俗中的美好寓意,转化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此次重阳雅集活动的成功举办,其深层意义在于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跨领域的深度融合。 雅集社的手工艺制作与历史、美学关联,自然社的菊科探秘链接了生物学与民俗学,书法社的创作融汇文学与艺术,攀岩社的展示则勾连了体育人类学与习俗演变。尤为突出的是,自然社对菊花的科学“解码”与雅集社、书法社对菊花的人文“书写”相映成趣,构成了理解重阳文化的双重维度。这生动体现了学校“人文特色,科创领先,体艺协同”的多元融合发展格局:自然科学为传统文化提供了理性分析的框架和实证支持,使其内涵更为丰满和深邃;传统文化则为自然科学注入了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使其探索更具温度和意义。 在福州高级中学的校园里,重阳节不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符号,而是成为了一个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综合素养、促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课堂。这种交融与创新,正是文化血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希望所在。
【社团精品课】
社团精品课活动课程是我校“大思政”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党委、团委围绕“党建引领团建”工作思路,由党员教师带领团员青年同活动、同教育、同服务,通过“社团精品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方式,开展生动鲜活、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活动,培养学生们的理论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互助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气质与社会责任感。从而健全“带”的机制,增强“带”的实效,把党建引领团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着力探索组织力和战斗力提升新路径,凝聚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