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探索数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福州高级中学市级教学开放周数学学科活动于2025年10月24日下午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汇聚福高教育集团校闽江学院附中和福州四十中、帮扶校南平市高级中学及福州市多所学校的数学教师代表,与福高数学组教师共聚一堂,围绕“AI赋能·数理相融”展开跨学段、多维度的教学研讨。
教师们立足学情,精心设计,呈现多节融合技术、注重思维的高质量课堂,展现数学教学在“数智时代”下的新样态。
小学数智课堂
融合技术,激趣启思
福州高级中学林琤峰副校长与严凤老师分别执教示范课,实现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智慧课堂构建。

林琤峰副校长带来《用圆规比较线段长短》一课,依托AI课堂分析系统,实现深度学习可视化:学生参与度88%,师生互动转化率Ch达0.3,精准匹配“混合型”智慧课堂模型。借助圆规比较线段长短的任务驱动,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说理”的合作学习,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数学提供典型课例。

严凤老师以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为依托,带来《认识立体图形》示范课。课上,严老师融合课程思政、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以“校园云游”视频导入唤醒生活经验,借希沃课件动态实现“实物→抽象图形”转化。课程以“立体图形救援”绘本为线,引导学生在“看、摸、数、推”中探究图形特征,用AI动画突破“长方体与正方体区分”“圆柱变式辨认”难点,同步渗透团队协作、职业认同思政元素。课后拓展“未来家乡地标拼搭”,结合国内著名建筑视频升华“爱国爱乡”情感,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落实“用数学眼光观察、思维思考、语言表达世界”的新课标要求,展现新时代数学课堂的育人新样态。


在随后的评课环节中,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程明喜教授对两节课给予高度评价。程教授指出,林琤峰副校长的课通过AI系统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见、可评,是“科学教育深化”的生动体现。而严凤老师的课堂体现鲜明的“三有”特质——有序、有趣、有用,且巧妙地将“爱国爱乡”的情感培养融入立体图形的认知过程,实现“思政一体”的无痕渗透。他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进一步思考如何让技术应用从“赋能流程”走向“启迪智慧”,更深度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同时,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应更加注重实现价值引领与素养提升的有机统一。会上,来自各校的老师也纷纷进行精彩的点评,交流研讨中加深了大家对“AI赋能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的理解,为今后在数学课堂中培育核心素养提供宝贵范例。
初中数智课堂
探究为核,衔接有方

林思敏老师开设《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该课程融合数学史、数形结合思想与AI工具,构建沉浸式数学探究课堂。情境引入环节通过情境素材与数学史内容结合,数形结合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杨辉三角核心特征。新知应用阶段引入AI工具,辅助学生开展杨辉三角相关推导。合作探究环节聚焦杨辉三角与二项和乘方规律的关联,通过多元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林毅婷老师开设《0和1里的智能——数学二进制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该课程将人工智能作为应用载体,回归二进制的数学本质。课堂引导学生不仅将图形符号化为二进制序列,更通过数制转换深刻理解其数值本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将探索“数”与“形”的奇妙对应,深刻锻炼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抽象思维与符号运算能力。课程从二维码、无人机应用实例出发,最终落脚于数学规则在现实世界中的力量与责任,深度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与思想性。

福建省学科带头人、福州市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福州市课程研究与指导中心组成员、福州第十九中学校长柯圣指出,两位老师的课均扎实贯彻课标,立意高远,注重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通过合作探究等形式,有效调动学生主动交流、探索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和表达世界。福州市数学中考学科教学指导组成员、福州市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福州金山中学教科室主任郑宜君认为,两位老师引导学生回归数学本质,在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渗透,强化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逻辑推理与符号运算能力。参与听评课的其他老师也给出中肯评价,他们认为这两位老师从知识应用的角度入手,把抽象的数学规则和趣味性、知识性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智课堂
思辨引领,深度融合

欧敏秀老师执教《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课,将AI深度融入教学,亮点十足:以嫦娥六号环月轨道切入,对比AI模拟图与真实图引发学生探究;借AI助力学生查椭圆定义发展史,获取关键信息;学生动手画椭圆,结合AI演示辨析定义限制条件;还教会学生使用“筛选-验证-整合”法科学处理AI信息。课程以生为中心、AI为助力,融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成为教学创新范例。

陈瑜老师同样开设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公开课,作为圆锥曲线学习的开篇,本节课以“几何直观→代数表达”为主线,深度融合AI工具打造沉浸式教学体验,令人眼前一亮。导入环节,借助AI动态演示圆锥曲线与圆锥的截线关系;随后在实践中感知轨迹特征,进而抽象出椭圆定义。探究推导环节,通过AI呈现圆锥曲线发展历程,带领学生追溯数学家的研究思路。整节课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兼顾直观性、探究性与实用性,为后续椭圆性质学习筑牢基础,同时也为学生科学辩证使用AI技术指引方向。

陈甦老师执教《微专题——数列求和》一课,通过对比分析错位相减法与裂项相消法两种解题方式,追溯裂项相消法的本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及数学运算,猜想其同构数列通项公式的表达形式,引导思维的生长,促进思维网络的多向联结,形成完整的思维发展闭环。

郭晓萍老师开设《探究土壤含水量对圣女果果实形态的影响——使用信息化工具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公开课,依托物联网系统播种实践,智能测量果实形态,借助GGB探寻土壤含水量与果实形态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并验证、矫正经验回归模型,做出项目决策与反思。在技术赋能中激发创新意识,体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流程。

正高级教师、教育部领军教师培养对象、福建省学科带头人、福清华侨中学校长李云杰老师,在点评中表示,欧敏秀老师开设一堂具有范式意义的“智慧课堂”课例,本节课成功地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素养目标熔于一炉,实现教学创新的高阶形态。陈甦老师这堂课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典范。这节课告诉我们,技术的赋能未必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更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挖掘与对思维路径的精心设计上。

正高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福州二中的许秀亮老师评价陈瑜老师的课体现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她利用AI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生动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冰冷的数学符号背后,重现火热的数学思考。这为“如何利用技术传承数学文化、渗透数学思想”提供优秀范例。郭晓萍老师这堂课完美回应“数学有什么用”这一经典之问。本节课成功地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在技术赋能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郭老师为我们展示如何将数学课堂打造为一个连接校园与真实世界的“创新实验室”。
两位专家在评课中强调技术正在重塑数学教育的内核与边界,同时也表示对开课教师的认可:他们不仅是优秀的教师,更是勇敢的教育探索者,他们的课例共同指向一个未来,那里的数学课堂,是充满探究乐趣的智慧场域,是贯通古今中外的思想殿堂,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创新枢纽。

活动中,李云杰老师开设了《直观与逻辑的协同——从数学四基到高考能力的几何桥梁》的专题讲座,他系统阐释数学核心素养中直观想象与逻辑推理的协同发展机制。他通过解析几何领域的典型范例,深刻剖析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贯通路径,如何有效转化为高考关键能力。李老师强调几何直观在发现解题思路中的先行作用,以及逻辑推理在规范表达中的支撑价值,并提出若干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教师在几何教学与高考复习中架设清晰而坚实的桥梁。
本次活动,不仅立体展现福高教师在“AI+数学”融合探索上的广度与深度,更搭建跨学段、跨学校的专业交流平台。教师们在新颖的教学实践与深度的专业对话中相互启发,在思维碰撞中共研共进。福州高级中学数学组将继续秉持教研初心,以“数”为探索之舟,以“智”为创新之帆,助力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进阶,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在数智融合的教育新航道上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