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教育深化,探寻思政涵育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福州高级中学于2025年10月24日举办2025-2026学年市级教学开放周物理学科活动。活动立足课堂,激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福州高级中学的曾丽红、黄予翕、王雪巍、倪静怡和何晨芯等5位教师开设了教学观摩课。福州第十九中学的陈爱华老师、南平市高级中学的谢礼忠老师和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阮伟文老师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初中物理学科

曾丽红老师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公开课亮点鲜明,以“激趣—探究—应用”为主线层层推进。曾老师以万花筒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兴趣,通过照镜子活动、“水蛋”图片,将像物对称关系直观化,夯实认知基础;课堂上学生全程动手,从选镜片初探,到光屏验证虚像、F型物体等效替代探究大小及正倒关系,再到物像重合与多次测量总结“等大、等距、连线垂直镜面”规律,逐步突破重难点;最后回归万花筒揭秘原理,践行“做中学”理念,既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更点燃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

福州市骨干教师、福州第十九中学高级教师陈爱华老师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她指出,课程以体验式表演趣味导入,精准唤醒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欲望;以实验教学为核心主线,巧妙融合对比替代法、视频演示等多元手段,高效突破“像物对称”这一核心难点。教学设计既满足优等生的拓展探究需求,又保障中下生的基础巩固目标。课堂中自然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借助数据分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步强化逻辑推理与空间想象能力;结尾回归开篇导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揭秘万花筒原理,形成“激趣—探究—应用”的完美教学闭环,深度践行“做中学”的核心教育理念。
高中物理学科

黄予翕老师执教《科学探究:力的合成》一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入三县洲大桥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对力学原理的探究兴趣。课程以演示实验为引导,逐步过渡至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究力的合成规律。黄老师注重类比学习法的应用,鼓励学生从演示实验中提炼方法,并自主应用于后续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科学思维,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不熟悉的力学之美。

王雪巍老师执教《力的分解》一课,通过斜面模型等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分解原理。王老师设计多个亲身体验小实验,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确力的分解依据,即实际作用效果。课程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思维的培养,通过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逐步建立起力的分解思维,为后续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力学的魅力。

何晨芯老师执教《竖直面圆周运动的脱轨问题》复习课,她通过结合生活实例与物理模型,引导学生系统分析竖直面圆周运动中物体脱轨的临界条件。通过内轨与外轨脱离模型的对比,阐释速度与轨道支持力的关系,并借助动能定理推导脱轨位置,还引入实际应用题与动画模拟,生动展示脱轨过程,深化学生对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提升物理学科素养。

倪静怡老师执教的《万有引力专题》复习课,她以项目式学习为引领,以“嫦娥六号”月背探测任务为真实情境,让学生化身“航天设计师”,围绕发射、变轨、着陆、返回四大核心阶段展开任务设计。教学中创新融入AI技术,以“嫦娥六姑娘”第一人称视角自述落月过程,既增强趣味性,又深化学生对软着陆等技术的理解。课程尾声,教师巧妙衔接思政教育,通过展示我国航天工程的突破性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科学担当。

课后,南平市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谢礼忠老师对课进行详细点评,他高度赞扬开课老师们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数据分析与论证反思,不仅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更在模型建构中锻炼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在质疑与创新中培养科学批判精神与开拓意识。

福州市骨干教师、福建师范大学附中的阮伟文老师结合对几位老师的课堂评价,开设题为《为“力”赋能:从科学教育加法看高一课效》的讲座,阮老师强调开课老师们这种以“思维建构”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重要讲话的生动践行。科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融合数字化工具与跨学科内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为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奠定坚实基础。这4节公开课,不仅是物理课,更是思维课、未来课。它让我们看到,当“力”被赋予教育的能量,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潜能也将被真正激活。
本次公开周物理教研活动,不仅为教师搭建展现教学创新能力的舞台,更通过数字化教学实践为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开课教师充分展现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利用AI技术、DIS传感器等构建多维学习场景,这些数字化实践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瓶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相信此类教研探索将持续推动物理教育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培育具备数字化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科技人才开辟更广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