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飘香,2025年10月24日上午,福州高级中学举行2025-2026学年市级教学开放周生物学科活动。本次开放周以“科学教育深化志远课程,思政一体涵育核心价值”为主题,聚焦学科教学创新与核心素养培育,通过同课异构、专家点评等多种形式,搭建起校际交流研讨的优质平台。
福高教育集团校闽江学院附中和福州四十中,对口帮扶校南平市高级中学,福州市初、高中教师和福高生物组教师齐聚一堂。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研室主任林修愚老师、福州第三中学正高级教师刘东杰老师、福州教育研究院生物教研员林媛媛老师、福州林松名师工作室成员、福州“十四五”中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等专家及骨干教师莅校指导。
本次活动立足贯通培养,首次初高中同步开课,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展现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
初中生物学科

杨凛凛老师开设《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一课,以理性思维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巧妙。课堂从奥运冠军孙颖莎的生命成长导入,引导学生从宏观生命现象切入微观细胞世界。教学中,杨老师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染色体先复制再均分”的科学假说与模型构建,亲历探究过程,并通过分析除草剂设计原理与癌细胞防治策略,将理性思维融入现实应用,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推理与逻辑分析能力。
评课环节,福州教育研究院初中生物教研员林媛媛老师对本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充分体现理性思维的培养理念。随后,林媛媛老师开设题为《基于理性思维培养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系统阐述理性思维的培养路径,并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聚焦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区分事实与观点,以提升科学论证的严谨性。与会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在交流中深化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高中生物学科
本次开放周中,福州高级中学蔡晨依老师与闽清一中张演老师围绕“PCR技术”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以差异化设计呈现分子生物学教学的独特魅力。

福州高级中学蔡晨依老师执教《性别鉴定:基于特异性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验证》一课,她以鉴定“露西”性别这一充满神秘感的话题切入课程,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课堂上,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引物设计原则,并带领学生开展电泳实验——通过清晰的电泳图谱,学生成功判断出模拟样本性别,让抽象的PCR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具象化。整堂课不仅帮助学生扎实掌握PCR技术知识与实验技能,更让他们在动手探究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与成就感。


闽清一中张演老师执教《从“操作”到“思维”:高中生物实验探究素养提升》一课,以“低温对血橙花色苷积累的影响”为探究主线,围绕“检测影响花色苷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她详细拆解实验设计思路,深入浅出地阐述荧光定量PCR的基本原理,并引导学生通过CT值分析实验结果。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技术的理解。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技术的理解。
评课环节中,多位评课专家对两堂示范课给予高度评价,对福州高级中学生物组在学科实践的探索给予高度认可。

福州八中教研组长伊丽梅老师指出,两位老师凭借对教材的深度解读与对学情的精准把握,设计出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教学方案,充分彰显“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的同课异构教学魅力。

福州三中教研组长刘东杰老师认为,两堂课深度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始终聚焦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高度契合新时代理科教育“重实践、强素养”的发展方向。

福州高级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福州市林松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林松老师点评到,两堂课均构建“目标明确、环节递进”的清晰教学框架,“以科研带教学、以实验促理解”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分子实验真正“走进课堂”,更让学生沉浸式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与趣味性,成功实现从“被动听课”到“主动探究”的学习转变。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林修愚老师总结,PCR技术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核心技术,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的优质载体;两堂课为中学阶段分子生物学教学提供优质范本,为其他学校开展类似课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思路。最后,林老师开设题为《指向目标进阶的单元教学设计》的讲座,通过丰富的案例,引导教师们依据课标、设计教学活动。
此次福州高级中学市级教学开放周,紧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方向,福州高级中学作为福州市生物学科基地校,始终重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秉承我校“人文特色,科创领先,体艺协同”的多元融合发展格局,不仅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搭建良好桥梁,更通过丰富的教学展示与深度研讨,展现教师们的教学风采与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们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对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深化科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